孩子骨子里的自卑,可能源于父母的这些心理情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短句 > 2023-12-25 12:56:34

孩子骨子里的自卑,可能源于父母的这些心理情结

01

总有不少的父母,会抱怨孩子的种种问题。

甚至想着要不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

可事实呢,更应该关注心理问题的,却是父母本身。

因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问题,基本都源于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还有教育的方式。

比如,你内心最在意的那些东西,会经常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透露。

勤劳的父母会经常说勤能补拙,勤劳是多好的美德。

而在乎交往的父母,会告诉正在读书的孩子,一定不要只知道读书,还要多锻炼交际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熏陶,习得父母的这种脾性秉性,在心理上趋同,在行为上模仿。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它们。

可以说,孩子的性格,都带着父母的印记。

特别是父母的一些心理情结,影响更深。

02

父母的自卑情结

心理大师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卑情结,而这个自卑情结怎么对待,怎么处理,使人与人有了不同。

而这些不同往往体现在对待自己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比如身高问题,很多人一辈子都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而有的人却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可以让我弥补这种不足,让我变得优秀。

我们老家有一个老汉,只喜欢找人聊天,而且会经常谈论谁的孩子高,谁的孩子今后长不高的。

他自己个头很矮,你肯定弄不懂他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地谈论这个话题。

原因是他的儿子比他高,而且比很多同龄人都要高大,这可能让他在心理上得到了弥补。反而想急于跟其他人分享这个信息,目的就是让其他人看看,我的儿子是高个儿,你不要瞧不起我。

可是谁没事跟你比个头?只有内心在乎的,才会不停地去比比比。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如果自己无法超越自卑,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身材矮小的父母,会更在意孩子的身高。

不善表达的父母 ,更在意孩子的表达能力。

自己生活得不如同龄人,就想孩子不能这样。

带着自卑情结,而自己一生却有无法超越这种情结的父母,更是期盼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

这种寄托是可以理解的。

可如果扭曲成对孩子的控制,那就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发展。

比如父母因为身高问题,经常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谈起。

对孩子说个头矮有多不好,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转化成自卑心理。

另外,父母的这些自卑情结常常会在生活中投射出来,变成焦虑、打击。

比如你怎么笨嘴笨舌的。

为什么你们班的同学都会,就你不会啊。真是木头脑袋!

不要太高兴,比你优秀的人还有千千万万,继续努力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一些焦虑和自卑情结。

因为真的会传递出来,影响到孩子。

03

父母的悲观心理

一个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悲观的父母,孩子也一定学会悲观。

如果孩子骑自行车摔倒了。

孩子已经垂头丧气或者抱怨车子不好骑。

安稳孩子之后,你走过去会怎么跟他说话。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骑了这么久还摔倒啊。

你的运动细胞真的不行啊,笨手笨脚的。怎么让我放心呢?

或者可以跟他说:

摔倒了没事,至少你知道下次可以怎么避免了。

没事,爸爸小时候骑车经常摔,好几次摔沟里了,但我也没放弃,越骑越好。

我就是后面的这种爸爸。

每次小小鱼遇到挫折不想继续,或者受到了打击。

我总是会带着不过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你看我们得到了什么?这种思维来跟他说话。

比如我们俩下楼玩,没多久就下雨了。

他有时会说:爸爸,我们真倒霉,下雨了。

这时我不会抱怨天气,而是找点能让人开心的事。

会跟他说其实,我们坐在这亭子里感受下下雨天是什么样子,也很好啊。对不对

每次面对我的乐观,孩子也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趣味。

从逆境中找到乐趣。

我觉得这挺好的,因为父母的乐观,更能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悲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们都很多东西的兴趣都会降低。

徘徊、抱怨、逃避,会多余积极进取、自信向前。

04

父母要怎么来管理这些心理情结呢?

答案就是接纳。

能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能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同和缺点?

比如很多做事一板一眼的父母,发现孩子是比较随性的,东西不喜欢整理。

总是把自己收拾好的屋子弄乱。

你会怎么办?

是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通吗?

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有创造、打破,特别是男孩们,他们这类行为更多。

不要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区别问题。

整理收纳的习惯要培养,却也不要指责孩子的随心和破坏。

他们也许是在探索,或者是游戏。

特别是小的孩子,一定不要盲目地去判断,而应该多去观察。

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掌握得越多,教养的时候越轻松。

一定要记得,不是去改变,而是去发现孩子。

不要自己觉得好的性格就一定要孩子拥有。

难道外向活波的性格就一定比沉默、内向好很多吗?

有时,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接纳孩子的平庸?

比如孩子学习了围棋,去参加晋级赛。

原本信心满满的你,赛后发现孩子也只是普普通通,而不是天赋异禀。

你的内心能保持平和吗?

也许你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围棋只是兴趣班。

如果这样想,说明你还是没有接纳。

接纳孩子的普通,才能真正地接纳孩子的全部。

而且孩子的大部分东西就是普普通通的。

围棋如此,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

一场比赛,总是只有一个冠军,其他有一堆陪跑的人。

可不能说陪跑的人就是失败者,就是不行,就不配参加比赛。

他们喜欢这样的运动,喜欢这种学习,能保持兴趣,并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这些不是更重要的吗?

而且,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普普通通的事,普普通通的日子组成的。

同理,希望做了父母的你我,也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和普通。

而不要自卑、不要悲观,也不要愤怒。

因为你的自卑、悲观和愤怒,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痕迹。

而我们如果能给孩子一种平和、满足、安静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本文标题:孩子骨子里的自卑,可能源于父母的这些心理情结

点击排行